
當身心無力倦怠時,你願意給自己一點時間與溫柔嗎?
2025 Aug 30 自我慈悲
這一兩個月來,不知道是怎麼了,整個身體覺得非常無力,心情也很低落,甚至有一種嚴重的倦怠感。這樣的狀況其實已經很多年沒有發生了。
這幾年因為正念練習,感覺自己的心靈韌性變得很強大。工作上再困難的挑戰,我都能笑笑地去面對,心裡相信「事情總能解決」。可是這次卻不一樣,心裡出現了強烈的疑惑:我現在在做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嗎?真的符合我的價值觀嗎?還是只是一直在消耗我的身心?
▌身心的動盪
有時候外在環境帶來的氛圍,會影響到我的內心。雖然事情看似和我沒有直接關係,但我卻能感覺到那種隱隱的波動。這一次,我沒有像以前那樣輕鬆應對,反而覺得很低落,很沮喪。
同時,生活上的一些大事,比如搬家,也帶來了額外的消耗。
整理住了十一年的家,清理回憶、丟掉或帶走物品,到新家又還沒有完全安頓好,那些零零散散的雜亂,也讓心情顯得不安定。
▌疲憊與懷疑
或許是年齡帶來的變化,或許是荷爾蒙,也或許只是身體能量的起伏。
低落與倦怠持續了一到兩個月,我常常懷疑自己是否該調整人生的步調,把更多時間放在讓自己更安定、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但每次想到這些,心裡還是會有很多糾結。我不像想像中那麼瀟灑,腦海裡還是會不停打轉。
▌覺察:學會順應
今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忽然覺得精神和心情好了一點。事情依然很多,也依然雜亂,但我卻能用比較輕鬆的心態去面對。
這提醒了我:或許,我應該要更順應身體和心情的變化去應對。當狀態低落時,就先照顧好自己。去運動、做筋膜放鬆,或是好好吃一頓想吃的食物。這段時間,我開始練習滿足身體的需要,聽聽它的聲音。
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強迫追求完美。工作上,做到八十分就好,不必百分百。每天只挑一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完成,其他的,真的有那麼急嗎?或許沒有。不要讓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
▌允許自己「什麼都不做」
我開始嘗試給自己安排一整天「沒有計劃」的時間。自然醒,慢慢吃早餐,靜坐一會兒,出門散步,買點小東西。午餐後看個影片、看點書,如果想再靜坐就靜坐,如果身體有點緊繃,就拿滾筒或筋膜球放鬆。
飲食上,我讓自己更彈性。可以吃清爽的蔬食或高蛋白的食物,也可以偶爾放縱一下吃炸雞薯條。重要的是,傾聽當下身體真正需要什麼。
一天這樣過去,並不是空虛,而是一種滿足。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順從身體的智慧。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是在做最需要的事。
▌心境的轉變
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剛好看到新的工作任務進來。奇妙的是,我沒有像前陣子那樣抗拒或煩躁,而是比較平靜地看待,就像是旁觀者一樣。
或許這正是正念練習的功課:真實地體驗身體與情緒的變化,承認它們的存在。情緒不會永遠高昂,也不會永遠低落,而是像波浪一樣流動,有起有伏。
▌接納與祝福
走出午餐的小店時,我突然發現自己的心情挺好。不是狂喜,而是一種平靜穩定,帶著一點點喜悅的漣漪波動。雖然知道回到日常後還是有許多事情要面對,但那個狀態,已經和前陣子不一樣了。
我想送給自己的話是:好好接受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樣子,好好接受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感受,然後好好照顧自己。
從一開始的不舒服與抗拒,到後來看見並承認,再到慢慢接納,最後才能夠真正療癒與照顧這個脆弱的身與心。
我們不需要逼自己快點好起來,也不需要急著振作。因為:It’s ok to be not 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