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情緒,不需要被處理,只需要被陪伴
2025 Oct 11 情緒管理 自我慈悲
最近你也有那種「說不上理由的低落日子」嗎?
就是沒有什麼特別的事發生,但心裡就是沉沉的。
那天,我就是這樣。
是奇怪嗎?好像也不是。
早上起來的時候,心情莫名地低落、沉重,可又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呀。
前幾天是連續假期,我其實過得很好,
睡到自然醒、吃喜歡的早餐、出去逛逛,再去吃午餐、喝下午茶。
有好喝的咖啡、好吃的蛋糕,回家時還買了香氣誘人的麵包。
晚上吃媽媽煮的菜,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覺得一切都很好。
只是到了夜裡,不知道為什麼,心裡有種不捨得睡的感覺。
明明身體已經有點累了,卻還想再做點什麼。
大概10點多,我打開電腦,看了一部醫生面對帕金森氏症的紀錄片。
看著看著,身體有點發緊,像是某種情緒被輕輕碰到。
我做了一下伸展,用了滾輪,仍然沒完全放鬆。
快12點才上床,卻又滑著手機,一直到12點半才真正關燈。
隔天早上鬧鐘響起,還是爬不起來。
雖然出門運動,但整個過程心情平平的,沒有起伏。
回程的時候,坐在公車上,低落的感覺慢慢湧上來——那種悶悶的、說不出原因的沉重。
回到家,我想,既然心情悶,就靜坐吧。
原本打算坐30分鐘,最後只做了25分鐘。
坐在椅子上,腳踩在地上,身體一度有點累、有點想睡,但意識卻很清醒。
胸口還有點緊,可能是今天的運動還沒完全鬆開。
我現在面對這種心情的起伏——低落也好、沒什麼感覺也好、開心也好——好像慢慢地可以練習去接受它。
就是「對啊,現在就是有這樣的感覺跟情緒」。
那天我也問自己:「為什麼今天會覺得悶悶的啊?」
可是我知道,那個好像沒有答案,因為沒有一個具體的事情。
我唯一知道的是,當我在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會有一點酸酸的、想哭的感覺。
可是為什麼,我還真的不知道。
我知道我現在可以做的,就是接受自己這個莫名的低落又來了。
也不用特別做什麼,因為其實沒有那個心力去做些什麼。
我試著想說再看一下書,或者隨便逛個店,
但我發現就算只是這麼簡單的事,我都提不起勁。
所以那天,我就只選擇了當下我好像能做、我想做的——靜坐。
就在那時,我突然想起楊定一博士在書裡寫的一段話——
他說,
有時他會在市集、或某個地方的椅子上,突然坐下,
就那樣靜靜地看著人事物來來去去,沒有念頭,也沒有特別的想法。
可能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他說,那樣的時刻,能感受到不同時間、空間的流動。
我忽然想到,剛才等公車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坐著。
看著眼前的馬路、大樓、車流、人群。
那個畫面讓我開始問自己——
「為什麼我會在這裡?
我是誰?
我的名字代表什麼?
我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
那一刻,沒有答案。
但好像有一種靜止的感覺。
低落依舊在,可是同時也多了一層平靜。
好像心裡打開了一個小小的空間,
讓那股情緒有地方待著,不需要被趕走。
這樣的心情低落,有時也會在生活的其他時刻出現。
像那天我也曾想:「現在有一點時間,要不要來準備下禮拜上課的東西?」
但我發現,當下狀態沒有準備好時,我也很難去準備任何事情。
那感覺就像「心沒有帶路」,只是在把事做完,但心沒有進來。
我覺得那是一種逼迫,一種想把事情做好、卻沒有被心意帶著走的狀態。
就像楊定一博士說的:
「這個身體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輕輕鬆鬆的,也沒有特別要幹嘛;毫不費力,它就做完了。
這個身體自己在運轉,好像身體後面有一個發條,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這個業力叫你、這個生命該做的事,它就去做。」
我也開始理解,當自己的狀態不是那麼好時,真的沒有辦法去「努力」準備什麼。
也許,這只是心裡在清理深處的一些東西——
可能是創傷吧,也可能只是舊的情緒。
我知道那個不舒服:身體也不舒服、心裡也不舒服。
但我不再去猜為什麼,就讓它這樣吧。
它可能不會這麼快結束,
但我只要有心理準備,知道每一波浪潮來襲,都可能帶來一些不愉快、不舒服;
我只要願意和它們在一起,願意接受它們——它們會來,也會走。
有時候,我覺得這樣的低落並不是壞事。
它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心底那些還沒被照亮的角落。
我也不急著去分析它、修理它,只是讓它存在。
我知道它不會永遠停留。
就像浪潮——來了,會拍上岸,也終究會退去。
我只要在這裡,安安靜靜地看著它。
願意和它在一起,願意接受它。
這樣就好了。
沒事的,真的沒事的。
什麼事情都沒有。
最近的你,心情還好嗎?
也許我們都需要在心裡,為情緒留一個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