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y Shetty 於普林斯頓大學 2025年畢業典禮演講:消失的智慧與人生真諦
2025 Sep 15 正念拾光
最近我看了 Jay Shetty 在普林斯頓大學 2025 年畢業典禮的演講。
Jay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位正念實踐者,他的分享讓我非常有感觸。這不只是給畢業生的演講,而是任何一個在人生道路上尋找方向的人,都可以得到啟發。以下是這個演講「滿滿金句」的重點整理:
▌幽默的開場與自我懷疑的告白
Jay分享自己沒有參加畢業典禮,因為選擇了當僧侶。這讓父母很擔心,父母還特地傳給他 TED 演講《我們為何做出錯誤的決定》。
即使今天站在普林斯頓的舞台上,他也坦言心裡仍有批評聲音。就像他 8 歲時在排燈節演唱會上走調被笑、長大後被拒絕 40 次求職、出版書時被說「沒人想要像僧侶一樣思考」。
他引用 Charles Horton Cooley 的話:
「我不是我所想的我,我也不是你所想的我;我其實是活在我自己以為你怎麼看我的樣子裡。」
“I’m not what I think I am; I’m not what you think I am; I am what I think you think I am.”
這句話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我們活在「別人可能怎麼看我」的想像裡。
▌學會消失(Disappear)
Jay Shetty 的核心信念是:「你必須學會消失。」
他不是指逃避責任或剃光頭出家,而是說:
「消失意味著投入工作,意味著在黑暗中工作,意味著在私下裡建立你不需要在公開場合證明的事物,意味著在沒有人看著的時候工作。」
“Disappearing means doing the work. It means doing the work in the dark. It means building in private what you don’t need to prove in public. It means doing the work when no one’s watching.”
他提醒我們,別再擔心外界怎麼想,而是去在乎自己真正相信的東西。
「一個看起來好、聽起來好的人生,和一個真正感覺好的生活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他提到許多世界級的企業家、藝術家、商業人士和創意人士都曾「消失」:
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在凌晨四點練習,沒人看見;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坐在奧馬哈的安靜房間裡,80%的時間都在閱讀和研究財報;
Lady Gaga曾在只有六個人的小酒吧裡表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花了十年時間寫《全面啟動》的劇本;
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在自家車庫拍短片。
他們都選擇在沉默裡努力,然後才在世界面前發光。
▌失去比獲得更重要
Jay Shetty引用了一個佛陀的故事來闡述「失去」的重要性。
一個年輕的學生問佛陀:「您從冥想中獲得了什麼?」
佛陀回答:「什麼都沒有。」
學生困惑地問:「那您為什麼冥想?」
佛陀說: 「我冥想不是因為我得到了什麼;我冥想是因為我失去了一些東西。我失去了焦慮、不安全感、疑慮和恐懼。」
"I don't meditate because of what I gain; I meditate because of what I lose. I lose anxiety, insecurity, doubt, and fear."
他提醒大家:除了去追求「得到」什麼,也要問問自己想「失去」什麼。
「丟失對認可的需求,丟失對比較的執著,丟失對不夠好的恐懼。」
“Lose the need for approval. Lose the obsession with comparison. Lose the fear of not being enough.”
我們所獲得的,會帶來成功;但我們所失去的,才會帶來滿足。
▌人生的四大關鍵決定
Jay Shetty 說,有四個決定,比其他任何選擇都重要,而且不能讓別人的眼光替你決定。
1)你對自己的感覺如何(How you feel about yourself)
這是你每天都要做出的決定,透過不斷選擇比昨天更好地對待自己和妳愛的人來實現。
「你並非藉由假裝或完美來通過考驗;你藉由一次又一次地選擇為自己和你所愛的人,表現得比昨天更好來通過考驗。」
“You don’t pass by pretending or being perfect; you pass by choosing again and again to show up for yourself and the people you love better than you did yesterday.”
2)你選擇去愛誰,以及誰選擇愛你 (Who you choose to love and who you choose to love you)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這比成績或第一份工作更能影響你 95% 的人生成功與否。
「對的人會讓艱難的時刻變得更容易。」
“The right person will make the hard times easier.”
他也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父母,因為和他們的相處時間其實非常有限。調查顯示,到21歲時,你可能已經與父母度過了你一生中90%的親身相處時間。
3)你以什麼為生 (What you do for a living)
試著做你喜歡做的事,如果不能,就努力在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意義。因為你會花費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上,約9萬小時。不要將就著去恨它。這不代表你的工作必須是你的熱情,但也不意味著你必須感覺像是在用靈魂換取薪水。如果你無法在工作中找到任何愛,就將那種感覺作為你該離開的訊號。
「即使你不喜歡你的工作,也要將你所愛帶入其中。愛那些人,愛那些成長,如果你在其中找不到任何愛,就將那種感覺作為你該行動的訊號。」
“Even if you don’t love your job, bring what you love into it. Love the people, love the growth, and if you can’t find any love in it, use that feeling as your signal to move.”
Jay以自己在埃森哲(Accenture)工作時,白天是顧問,午餐時間是冥想老師的經歷為例,說明如何將所愛融入工作。
4)你將如何服務人類(How you'll serve humanity)
這是Jay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為它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在寺院中,他們被教導的不是你付出多少,而是你保留多少。他強調,你的目標不必是你的工作,不必宏大,不必賺錢,也不必讓你出名。它可以在週末或晚上進行。利用你的熱情去服務他人,它就會成為你的目標。
「找到一些能觸動你內心深處,讓你為之動容,並願意敞開心扉的事,然後投身其中。」
“Find something that breaks your heart open a little and then get involved.”
▌實用的建議
最後,Jay給出了幾點實用的建議:
❤︎ 意見斷食 (Opinion Fast)
「這是你的生活,不要讓任何人握著遙控器。」
“It’s your life, don’t let anyone else hold the remote.”
嘗試七天不問別人的意見,練習聽自己的聲音。先消失一陣子,回來時做回真實的自己。
❤︎ 以努力而非認可衡量每天 (Measure by Effort, Not Recognition)
「當你開始以努力而非認可來衡量你的一天時,你就會開始感到有所成就,而無需被注意。」
“When you start measuring your day by effort, not recognition, you begin to feel accomplished without needing to be noticed.”
❤︎ 即使被誤解,也要堅持做自己
「你有一個別人會嗤之以鼻的想法,還是要去實現它。」
“You’ll have an idea that people roll their eyes at, build it anyway.”
「你會想要一個沒人認為你會得到的工作,還是要去申請。」
"You'll want a job that no one thinks you'll get, apply anyway."
「你會夢想一條沒有頭銜或薪水的人生道路,還是要去走。」
“You’ll dream of a path that doesn’t come with a title or salary, take it anyway.”
「你會在憑實力進入的房間裡感到自己是個冒牌貨,還是要走進去。」
"You'll feel like an impostor in rooms you've earned your way into, walk in anyway."
「你將是桌邊經驗最少的人,還是要發言。」
"You'll be the least experienced person at the table, speak anyway."
「你會搞砸,會達不到目標,會對一切產生懷疑,還是要學習。」
"You'll mess up, fall short, and second guess everything, learn anyway."
「有時候你會懷疑是否值得,還是要繼續前進。」
"You'll wonder if it's worth it sometimes, keep going anyway."
他最後說:
「因為如果你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們會誤解你;如果你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也會誤解你;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他們會誤解你;如果你做些什麼,他們還是會誤解你。所以,過一個能讓年輕的你感到驕傲,年老的你心存感激的生活,即使這會讓旁觀的人感到困惑。」
“If you do what you want to do, they’ll misunderstand you. If you do what they want you to do, they’ll misunderstand you. If you do nothing, they’ll misunderstand you. If you do something, they’ll misunderstand you. So live a life that will make the younger you proud, the older you grateful, even if it confuses everyone in between.”
//
聽完 Jay Shetty 的演講,我特別被他提到佛陀的那段故事觸動:「我冥想不是因為我得到了什麼;我冥想是因為我失去了一些東西。我失去了焦慮、不安全感、疑慮和恐懼。」
這些年透過正念練習,我已經養成每天靜坐冥想的習慣。時間充裕時會坐上三、四十分鐘,就算再忙,也一定會抽出十五到二十分鐘。這個習慣對我而言,就像刷牙一樣自然──若沒做,反而會覺得不自在。可是真要說我每天「得到了什麼」,其實很難明確回答。直到聽到 Jay 分享佛陀的故事,我才驚覺:對啊,我並不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失去了什麼。那些從小跟著我的焦慮與不安,正是一點一滴地被放下。
正念的持續練習,也幫助我在面臨抉擇時,學會「先停下來」。生活裡,我常常在「應該做什麼」和「真正想要什麼」之間拉扯,那種掙扎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前方的路都有可能,卻不確定該走哪一條。
有一次,我只是靜下來練習正念呼吸,不急著逼自己找到答案,只允許自己「呼吸、覺察、停留」。意外的是,焦慮慢慢鬆開,我開始清楚地看見:我並不是真的害怕選錯,而是害怕停下來,害怕別人走得比我快。
那一刻我明白,正念並不是告訴我哪條路才是對的,而是給了我力量,讓我能在不確定中安住下來。也因此,當我再聽 Jay Shetty 的演講時,心裡湧起強烈的共鳴: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能在當下與自己同在的勇氣。
//
📌 三個正念小方法 📌
① 三口呼吸:在重要選擇前,先停下來呼吸三次
Jay 提到人生常常面對十字路口,我們不一定知道哪一條路最好。
正念提醒我們:在做決定前,不要急著衝,先用三個深呼吸讓自己回到當下。
這樣做能幫你減少焦慮,清楚地聆聽內心,而不是只被外在壓力推著走。
② 五分鐘檢視:每天留 5 分鐘,對自己誠實檢視
Jay 說到「要忠於自己」的重要。
每天睡前,花 5 分鐘靜下來,問自己:「今天有沒有哪個行為或選擇,是符合我真正的價值觀?」
這個小小的自我檢視,能幫助自己不迷失在外界的期待裡。
③ 專注一事:練習專注在一件小事上
演講中Jay提到努力和專注的力量。
正念的做法是:挑一件日常小事(喝水、走路、洗手),全神專注去做。
這個練習能訓練自己在面對未來大挑戰時,也能保持心定而不分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