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最好的自律是休息
2025 Oct 26 自我慈悲 正念生活
上個禮拜,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整個身體狀況蠻疲累的。白天工作的事情也不少。
我原先幫自己安排的運動計畫,是一週兩次重訓、一次固定的瑜伽課,另外還有一堂瑜伽課採間歇性安排。
到了禮拜二白天,我感覺前兩三天重訓課所帶來的延遲性痠痛仍未消退,身體也很疲累。
可能是最近睡眠比較少。😪
我通常需要完整八小時的睡眠,但因為最近的行程安排,加上每天回家總想再做一點跟工作無關的事,睡眠時間常被壓縮到七小時,甚至更少。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整個身體都處於疲憊狀態。
加上那次重訓強度較高,所以痠痛挺嚴重,到禮拜二都還沒退。
雖然我已經準備好要去重訓的裝備,但接近中午時,我停下來,給自己一個觀察的空間。
我深吸一口氣 🌬️ 問自己:
「此刻,我的身體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於是我跟教練說,我想請假。
教練回了我一個驚訝的表情符號 😳
可能我不太會因為這樣的狀況請假吧。
那天回家後,我很早就上床睡覺 🛏️,隔天精神確實好了許多。
禮拜四是我期待的瑜伽課時間。🧘♀️💚
如果還記得我之前分享的文章,那時我停了好久瑜伽課,只維持每週兩次重訓,使身體非常緊繃。
延伸閱讀:當下犬式變得好難時,我學會了一個正念提醒
最近一個月我重新撿起久違的瑜伽課,並找到一位新的老師,她帶的派系讓我很喜歡,身體感覺像在被療癒修復。
但那天下午,結束工作坐上車時,我再一次停下來覺察:
身體的疲憊、肩膀的沉重、胸口的一點悶悶的感覺。
於是,我就拿起手機,把那堂課取消了 📱❌
有趣的是,回家後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也沒有比較早睡。
然而在按下「取消」的瞬間,我感覺到身體鬆了一口氣 💨
就像正念裡所說的,當我們回到身體、真誠面對當下的需要,放下「應該要、必須做」的自動導航模式,
身心會自己告訴我們:「謝謝你聽見我。」💛
那晚我輕鬆準備晚餐 🍽️ 洗衣服、做一些不費心力的小事、讀了書,隔天睡到自然醒。
剛好是連假的第一天 🌤️
連假期間原本還有一堂瑜伽課,但剛好停課。
於是這週三堂課我都沒上。
這幾年來,隨著教課與持續的自我觀照,我越來越明白:
正念,是如實地感受自己,並在覺知中做出溫柔而智慧的回應 💗
有時候,那份智慧,就是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今年以來,或許是荷爾蒙的變化,身體變得更會說話。
我也慢慢領會到——休息,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
聽身體說話,是一種深度的正念練習 🧘♀️
所以,究竟自律與休息之間,該如何取捨?
這一次,我選擇了對自己慈悲一點的路。
在連假裡,我給了自己足夠的睡眠 😴
醒來後,身體輕盈、心情愉悅。
我知道,這就是滋養。
前陣子老師在課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戒」:
可以是戒除的戒,也可以是界線的界。
要看清楚自己的界線在哪裡,並且守住它。
而我清楚知道,我的「戒」,就是休息:
🌙 早睡
🌙 睡滿 8 小時
🌙 固定的靜坐練習
這一兩週為了爭取睡眠,靜坐常常只有 10–20 分鐘。
但我深知自己需要的,是每天至少 30–40 分鐘的靜坐。
那是我回到內在安穩之處的時間,是身心整合的關鍵 🔑
所以最近我持續在觀察、調整:
在工作、家庭、運動、私事當中,我如何安排資源,
才能讓自己的身心能夠穩穩站在當下?
結論其實很簡單:
睡眠與靜坐,它們是我身心健康最核心的支柱
有時我仍會不小心忘記:
貪玩、貪滑手機、貪多一點「自己的時間」📱
但正念讓我看見,每一次分心都只是提醒:
此刻,回來 🫶
我正在學習,也在實踐,把這個「戒」守好。
既為自己,也是為能夠繼續陪伴他人的力量 ✨
✨ 三個正念小方法(今天就能開始)
1️⃣ 每天至少一次,問自己:
「此刻,什麼能善待我自己?」💞
2️⃣ 晚上把手機放遠一點
幫自己留一條回到枕頭與睡眠的路 📵
3️⃣ 睡前 3 分鐘
把手放在胸口或肚子上,感覺呼吸
告訴身體:你做得很好,可以休息了 🤍
讓我們練習——
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也把自己放進優先順序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