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要每天練,還是想到再練?|從「心智肌肉」談練習的持續力
2025 Oct 10 正念生活
上個禮拜在幫一個企業上正念課程的時候,有一位學員問我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他說:「老師,正念靜坐這件事,你覺得應該每天都規律地做,還是想到再做就好?」
我聽到的當下,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真誠的提問。
因為他顯然已經在練習,也正在經歷那個「要規律?還是隨緣?」的掙扎。
於是我沒有急著回答,而是先問問大家的看法。
我問全班:「你們覺得正念靜坐應該每天都練習,還是想到再練就好呢?」結果很有趣,一半的人舉手說每天都練,一半的人舉手說想到再練。我就笑著回頭問那位學員:「那你呢?你現在的做法是怎麼樣?」他想了想說:「我現在是想到才練。」
▌從健身說起:身體肌肉 vs 心智肌肉
我知道這位同學有在健身,就順著問他:「那你健身呢?是每天都練,還是想到才練?」
他笑著說:「一開始去健身房的時候,一週大概三、四天。現在即使沒去健身房,每天也會在家裡舉啞鈴,做一些基本訓練。」
我聽完就說:「沒錯,這就是重點。身體的肌肉鍛鍊,我們都知道要持續。正式的練習是去健身房、有教練帶;平常沒去,也會在家做一些動作。甚至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刻意多爬樓梯、少坐電梯,能走就多走一點。」
這就是身體肌肉的鍛鍊。那麼,正念練習呢?其實就是心智肌肉的鍛鍊。
進到教室裡,有老師帶著一起靜坐,這就像健身房裡有教練指導。回到家,我們聽音檔、做靜坐或身體掃描,那也是正式練習。如果沒有整段安靜時間,也沒關係——還有非正式的練習。
比如說,你在等捷運的時候,過去可能會滑手機。但現在可以換個方式——觀察呼吸幾次,或單純感受站立的身體。也許只是十秒鐘的時間,但那依然是練習。
▌可以短,但不要斷
所以啊,回到最初那個問題:「正念靜坐要每天練習,還是想到再練呢?」其實答案已經藏在過程裡了。
每天都練,當然好;想到再練,也沒錯。但真正的關鍵是——可以短,但不要斷。
有位同學聽完馬上接著說:「這就像原子習慣啊!每天一點點,看起來沒什麼,但久了就會出現成果。」
我笑著點頭:「沒錯,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每天、每天,默默地做一點點。也許今天看不出差別,但有一天,它會變成指數型成長。
這就像投資——如果我們定期定額買進 ETF,不管市場起伏,只要持續投入,最終報酬是驚人的。
身體狀況也一樣,總有高低起伏,但只要知道這是對的方向,持續做就對了。
正念練習也是如此:心智的肌肉,終將以驚人的方式回報你。
▌為什麼要「事先」練習
我又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要跑馬拉松,不會在比賽當天才開始練習跑步——那一定來不及。
同樣地,當我們想培養專注力、覺察力,或在情緒來的時候能更穩定,也不能等事情發生才開始練習。
正念的練習,就是在「平時」累積,讓我們在需要時,能派上用場。很多學習的道理,最後其實都殊途同歸。
身體肌肉的鍛鍊,不是一蹴可幾;心智的鍛鍊也一樣——每天一點點,慢慢練、慢慢養成。
所以啊,到底該每天練,還是想到再練?
我的建議是:把它放進你的時間表裡,讓每天都有一點時間給正念。久而久之,它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有一天,你會發現——就像起床沒刷牙會覺得怪怪的,有天沒練正念,也會覺得渾身不對勁。
祝福你在正念練習的旅程上,能感到安適、自在,也願意持續地、平靜地走下去。
最終,你會回到那個地方——你內心最安適、最自在的那個家。
✨正念小練習✨
這篇故事裡的練習,其實都能馬上開始。你可以試試看~
➊ 三口呼吸法
每天至少一次,停下手邊的事,連續做三次有意識的呼吸。
吸氣時覺察空氣進入身體,吐氣時感受放鬆。不求深,只求「在」。
➋ 十秒鐘的非正式靜心
在等電梯、等紅燈、等開會時,把手機放下。
感受雙腳踩地、身體重量、呼吸流動。十秒鐘也算練習。
➌ 設定一個「正念觸發點」
每天選一個固定時刻,例如早晨泡咖啡、或睡前關燈前,
給自己一分鐘時間,覺察身體與呼吸。
一點一滴,讓正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你覺得自己目前比較像是「每天練」那一派,還是「想到才練」那一派呢?
歡迎分享給正在練習的朋友,一起慢慢培養這份穩定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