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件事,你看到少女,他看到老婦 — 誰錯了嗎?
2025 Oct 18 職場正念 正念溝通
前幾天,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一段職場上的小故事。
在一次專案會議中,一位同事正在報告進度。
他提到,團隊原本預計要參與一場活動,但因為資格條件不符,可能無法參加。
主管聽完後立刻問:「那你不會換個方式,用另一個資格去申請嗎?」
這位同事愣了一下,回應說:「好,我試試看。」
沒想到主管接著又說:「腦袋怎麼就這麼不會變通啊?」
現場的氣氛瞬間凝結,空氣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
其實,這樣的場景我們都不陌生。
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裡,總有人「看得比較多」,也有人「只能看到眼前」。
那位報告的同事,在他的工作範圍內,也許已經盡力思考、做到最好;
而主管因為經驗豐富、視野較廣,自然能更快地想到其他做法。
兩個人都沒有錯——只是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這讓我想到在課堂上常和學員分享的一張經典圖片:「老婦與少女」。
同一張畫,有人只看到年輕的少女,有人只看到年長的婦人,
也有人能同時看到兩者。
明明是同一張圖,為什麼每個人看到的卻不同?
也許,這就像那場會議裡的對話。
如果換個方式說,結果或許會完全不同。
假如主管在那一刻先深呼吸兩口氣
意識到對方並非不聰明,只是經驗不足;
那麼他的話,也許可以變成:
「這件事要不要試試看用另一個資格申請呢?」
同樣的建議,語氣一轉,聽起來就變成溫和的請求與引導。
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甚至可能因此更信任、更願意學習。
至於那位同事,也許他能多做的一件事是—
當事情卡住時,不妨多和不同部門或不同背景的同事聊一聊
別人的經驗與視角,常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
這就是一種「擴展覺察」的練習嗎?
這個故事讓我再次想起那張「老婦與少女」的畫。
每個人因為經驗、角色、角度不同,看見的世界也不一樣。
當我們願意多呼吸一口氣、多換一個視角去看,心自然會柔軟下來
有時候,一句話能讓氣氛變得僵硬;
但同一句話,也能成為連結的橋樑。
就像「瞎子摸象」的故事—
摸到象腿的人以為是一棵大樹,摸到象鼻的人以為是一根水管,
摸到象尾的人以為是一條繩子。
可當他們退後一步,才發現,那其實都是同一頭大象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要說服對方,而是一起看見整頭大象。
🪞 正念小提醒 🪞
下次當你覺得別人「怎麼會沒想到」時,
試著先深呼吸,看看能不能用更溫柔的語氣說出同樣的話。
你會發現,關係也會變得更順暢。
**圖片取自網路**
